[转] 用微信的方式来做电商
腾讯重做电商的可能性
2023 年 5 月,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腾讯集团战略管理会上,对着在座的管理层喊了一句,“We are back!” 当时,这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经过两年的降本增效,收入与利润终于重回两位数增长。 让他兴奋的不止于此。腾讯在九年前曾因经营不善而出售了电商业务,现在它终于找到了重做电商的可能性。
就在 2022 年,微信视频号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 4 亿,超越快手,成为了仅次于抖音的国内第二大短视频与直播平台。 在随后两年,视频号日活将增加到超过 5 亿,并且使用时长也随更多创作者入驻而大幅增长。 视频号解决了腾讯长期没有强大公域流量池的问题。 一个万亿体量的直播电商机会因此出现,有希望为腾讯集团贡献上千亿元的广告收入。
与此同时,张小龙对直播带货却并不着急。 他倒不抗拒商业化,他曾因微信上的广告主不够多、类型太单调而批评过相关团队。 一位微信人士说。“小龙只是不喜欢直播带货,认为这种形态千篇一律又过于吵闹。”
尽管如此,微信视频号还是推动了直播带货。 2022 年,视频号直播上线初期,直播运营组开始尝试带货业务;7 月,视频号小店上线。
早期,视频号直播带货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的状态,甚至出现了一些发型、装扮甚至名字都类似小杨哥的带货主播,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小龙非常反感。” 上述人士说,但这也没违反治理规则,视频号并没有干预。
2023 年春节前后,腾讯总办希望脚步还能更快些。 很快微信支付团队加入其中,负责开发商户端产品、招揽本地生活商家。 刘炽平则从他直接负责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拉来了腾讯广告团队支援。 他们手上有品牌和商家资源,能招商、运营商家。
腾讯广告团队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毕竟抖音电商都已经证明,电商消费习惯可以带动广告收入。 他们主动要帮微信承担招商、行业运营和小二等团队的人力开支。张小龙也同意合作。
2023 年春节一过,腾讯广告便迅速组建了专门负责电商业务的交易基建部,从阿里巴巴挖来了新部门的负责人;他们还专门在上海设立了新的办公室,大规模招揽电商人才。 上海是拼多多与抖音电商的大本营,距离阿里巴巴总部杭州也只有不到 2 小时车程。
自 2014 年提出 “连接 + 内容” 战略后,腾讯已经很久没有亲自下场做一个新业务了。 2023 年底的集团年会上,马化腾对着全体员工说:“今年能够全力发展的就是视频号直播电商”。
在摇摆中失败的视频号直播电商
新的队伍组建好后,微信支付、腾讯广告团队与视频号团队每个月当面开会。 视频号也开放了许多关键的业务信息和数据。
起初,他们都希望视频号能直接复刻抖音电商的成功,“那起码是个万亿元的体量。” 一位腾讯战略部人士说。腾讯广告积极引入了一批品牌商家、视频号有限度地倾斜流量扶持商家成长,他们期待能以此吸引来了更多的商家入驻——抖音当年也是这样做的。效果确实很明显,单日交易额出现了显著提升。
但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这样的协作机制被证明难以运转。腾讯广告聚焦于创收,最有动力快速引入品牌商家、做大 GMV,进而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但微信要兼顾视频号的生态健康,在推进一项业务时通常不设明确数字预期,想好每一步再行动,争取一步到位。一次开会,当广告部门提议定一个明确的销售额目标,视频号团队反问,“为什么要定目标?”
这样的理念差异存在于每个环节,比如招商的速度远快于搭基建的速度。 第一批本地生活商家入驻进来时,视频号还没有建好 POI(基于地理的兴趣点)体系,商家发布的内容无法被精准推送给附近的用户; 一些时候,腾讯广告团队谈下一批商家后,视频号会因为平台治理能力不够而暂缓整个行业入驻; 再后来腾讯广告便自己成立了一个交易运营部,把交易治理的活儿揽了过去。 在是否做更多的运营活动上,双方也有分歧。
“早期三个团队是一个月开一次会,到后面有时一个月可能也碰不了一次。” 一位腾讯广告人士说。
2023 年下半年,视频号直播带货开始探索新的场景。 鼓励线下商家到线上私域、公域联合经营。 团队首先把目标放在了那些连锁品牌身上,希望各门店通过运营官方微信群,将线下店的顾客聚集起来,再推动他们去直播间里的视频号小店下单。
但很多品牌和经销商都不知如何运营私域。会运营社群的又不一定都愿意将顾客引流至直播间交易。有些商家质疑,“为什么我们有小程序了,还要再开一个视频号小店?”——小程序是品牌与顾客建立的直接联系,交易收入全部归品牌方所有;视频号小店的流量大但不可控,且收益需要与平台分账。
作为妥协,视频号一度同意让品牌在直播间里挂自己的小程序,不用开视频号小店。 新的问题又来了,小程序与视频号小店的商品准入门槛不同、退货和补贴政策也不同,这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商家与平台的客诉压力直线上升。 瑞幸、汉堡王等商家甚至将混乱的体验问题投诉到了微信总部,它们都是微信重要的广告客户。很快业务叫停了这个做法。
2023 年视频号销售额超 1000 亿元。 但对腾讯以及拥有超 13 亿用户的微信(含海外版)来说,这不算理想的成绩。 抖音电商在同样成立两年后,销售额已突破了 7500 亿元。 最令腾讯高层不满的还是几个部门间的分工一直没有梳理清楚、业务方向也始终摇摆不定。
不过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微信也更加明确,跟着抖音走 “绝对是死路一条。” 一位微信人士说。
抖音与视频号两个产品的起点和禀赋确实不尽相同——抖音电商成功的前提是,有高达 120 分钟的人均使用时长、丰富的创作者生态、强大的算法推荐能力、多年来积累下的海量数据。而在这些因素里,有许多是视频号所不具备的。
上述微信人士称,内部推演过,当微信团队将电商的场景扩展到公众号、小程序、搜一搜和视频号等所有微信场景后再做测算发现,想象力远比单纯的视频号电商要大。
这完美贴合了张小龙的想法——商品交易不应该只是视频号的电商,而应该是整个微信的一个交易组件,能自由地在微信里游走,并与其它模块组合起来,产生红包、支付、小程序那样的合力。
2024 年 5 月,腾讯集团调整了视频号带货的合作机制,腾讯广告团队不再从事直播带货运营和治理工作。 与电商相关的所有业务都被交到了微信手中,由微信开放平台负责人曾鸣统一管理。微信开放平台旗下还有公众号、小程序等业务。视频号直播的部分团队、微信支付的电商团队转岗至开放平台。
腾讯决定用微信的方式来做电商。
微信的方式
微信认为拼多多早年的拼团小程序很成功,但同时也严重骚扰了用户。2018 年,微信更新治理规范,禁止了拼多多的这种行为。微信支付做的红包功能则是正面案例,它培养用户习惯的过程自然且无声,也不过度以游戏化利用人性,而用户习惯的转变又推动商家主动接入。
一次讨论会上,张小龙问,能不能让商品能像图片一样自然地在微信里流转。微信团队随即做了多版方案,但都被认为不够自然。“送礼物” 是最新的尝试。12 月上线可以赶上即将到来的圣诞、元旦、春节、情人节,通过一波又一波的社交裂变完成用户教育,从而给品牌、商家一个加入微信小店的动力。
视频号在三个月前放宽了流量和专区扶持政策,对中小商家和大品牌一视同仁。视频号直播商户的账号至今也不显示粉丝数,直播间不设任何带货排行榜。微信希望给品牌商家与白牌商家、大主播、小主播相对平等的流量分配——就像早年的公众号。
没有类似罗永浩之于抖音、辛巴之于快手的成功案例,许多大品牌因此怀疑微信小店的经营效率。而微信也不打算倾注平台资源来制造成功案例。一位微信人士透露,也有大品牌以及竞争平台的超级主播曾主动联系入驻视频号电商,但要求得到平台扶持,结果都被拒绝。
中小商家因此受益,“虽然量不算大,但能稳定经营,退货率和别的平台比也更低。” 一位品牌主说。
张小龙没有给电商业务设定明确目标,只是告诉团队慢慢做,先把产品打磨好。 一位微信人士形容,微信小店现在的基建相当于抖音 2021 年刚起步时的水平。 目前,视频号也仅开放了 2%-3% 的流量给商业化内容,大约是抖音的 1/10。 相比之下连一向表示爱惜社区氛围的小红书也将超过 6% 的流量给了广告和电商。
这是典型的微信式工作方法:虽然是一个流量成本接近零的超级应用,但微信使用流量时格外警惕。 多数时候,新业务都得靠自己冷启动,并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后才能获得更多资源。 一位微信人士说, “要么不轻易做决定,要做就得做最对的那个,一击即中。”
微信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基本取决于人的判断、经验甚至是直觉,而非用户调研、A/B 测试、竞争对手商业分析。 做搜一搜,微信团队不能直接对标百度来设计功能,他们要想 PC 时代之后的产品形态。
在腾讯的一次战略管理会上,张小龙说微信走的每一步必须是团队认知的结果,如果只是单纯模仿别人的产品或做法,看起来是走到了最后,但团队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微信数次以自己对中国的理解找到不同于市场主流的做法。 考虑到人情关系,微信没有模仿当时火热的 Facebook、各路微博,做了关系相对封闭的朋友圈,减少了用户的社交压力。 朋友圈发布默认发图片而非文字,又进一步降低了参与门槛,并且还鼓励组图,哪怕单张照片拍得不好看,也可以为朋友圈贡献浏览内容。 微信以红包 + 六位数密码的组合用比支付宝更低的门槛,改造了线上转账。 小程序则在注册网站很麻烦、搜索引擎没有公信力的中国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网站”。
不过也是因此,微信的多数业务始终维持着百人以内的小团队作战。 张小龙在会上说,“只有小团队才能保证快速迭代认知,人一多大家的聚焦点就成了分工。”
张小龙也不认同在产品里堆人力,为了升级而升级。 2017 年,朋友圈团队想做一个 “一周朋友圈精选” 功能,以解决一部分用户好友太多而刷不完朋友圈的问题,但被张小龙否决了。 他将其形容为一块补丁,“补丁是永远打不完的,这种东西应该少做,不然产品会坏掉。”
在张小龙的理念里,用户的基本需求、产品的基础架构才是更本质、更值得关注的。 因此无论是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还是小游戏,它们只提供产品的基础框架,不做任何中心化运营,产品最终的走向都是用户决定的——订阅号从一个消息分发平台演变成了媒体聚合平台; 微商的出现也完全在微信的意料之外。
“抖音的产品每天想的是,今年能做什么、三年后能做什么、十年后能做什么; 微信的产品想的是,有什么是可以做了以后十年不变的。” 一位先后在微信和抖音工作过的产品经理说。
没有任何一个大平台曾像微信现在这样做电商。
回归微信后,电商团队只维持了非常小规模的团队。 一个对照是,抖音电商有 1 万多名员工。 阿里巴巴在突破 3 万亿元 GMV 时,整个公司有 3 万人,大多在电商部门。 以高效著称的拼多多在同等 GMV 时也有近万员工。
微信至今做的所有产品,都不太依赖人力运营,而靠设立合理规则、从用户体验上引导用户行为,让使用者自发参与,形成社群。 而目前全球做到上万亿元 GMV 的每一个电商平台都依赖大量人力做苦活。
抖音电商在成立第二年就堆起了一个上千人的团队,他们 1:1 引入天猫上销售额前 2000 名的商家,还把罗永浩打造成了耀眼的标杆,连同疫情封控对网购习惯的培养,才一飞冲天。 高峰期,抖音电商有超过 12000 名员工,超 6000 人是对接商家的电商 “小二”,他们会主动帮品牌卖货,把有意愿的品牌整理入库,再分销给愿意卖货的达人或者无货源商家; 擅长用流量扶持出一个又一个大主播、大品牌,但也要保证所有人都无法长久地成为那个最头部。
而腾讯在此之前还没证明过,自己有能力开拓一个需要上千人来做大量基础工作的 “苦活”。 游戏业务规模最大的团队只有数百人;视频号也仅有 300 多名正式员工; 即便是微信支付和企业微信,它们在拓展和对接客户时,主要依靠的也是大量的服务商与合作伙伴。
2017 年底,腾讯投资部举办的年度分享会上,腾讯的被投公司 CEO 们按行业分组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各种议题。 在展望来年可能遇到的挑战时,每个组都提到了用户习惯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唯独电商组的 CEO 们只总结了一句话,“所有挑战与竞争都来自阿里巴巴。” 一位腾讯投资部人士回忆。当时阿里占据大半的中国电商市场。
只有一个 37 岁的电商创业者对此并不担心。 他在前一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户交互形式下,“今天阿里成功的形式,未必是明天成功的,老一辈总是要老的。我只要做到年轻一代企业家里最靠谱的一个”。 七年后。他的拼多多与抖音电商的 GMV 已经超过 7 万亿元,追上了阿里巴巴国内电商业务。 这还没有算上 4 万亿元 GMV 的京东与 1 万亿元的快手。
微信曾经是拼多多成功追赶阿里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也是腾讯总办的信心来源之一” 一位腾讯人士说,“拼多多证明了微信是有能力 ‘孵化’ 出一个电商的”。 而现在到了微信直接下场,以不同于对手的方法,做好一个 “重业务” 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