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碎碎念

Page content

01-01

新年第一天,天降瑞雪,真是好兆头。

看BBC地球脉动的纪录片,知道了世上有如此美景,常恨此身局限于一城一地,不能翱翔于天地间,领略异域的风光。

01-25

最近两天手头已经没有什么工作了,于是着手整理了一下在有道云笔记上记的笔记,梳理一些杂乱的剪藏、零碎的片段,把20个文件夹的精简到了8个。年末做一下小结,很是不错,感觉最近半年还是学到不少东西的。离开舒适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真能促使自己学习进步,甚幸。今天放假,明天回家。

01-26

老家也是一年一个样。门口的马路上都装上了路灯,很多人家里也都买了车。每一次回来,总是感觉更加陌生。“近相情更怯”,古往今来,出门回家的游子,这感受如今晚夜空中的月亮,不曾变过。

01-27

年夜饭,我贡献了炖莲藕排骨汤和蒜台肉丝。也算得上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呐。

爆竹声还在原野中回响,空气中弥漫着炊烟、火药的味道。小孩在门口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火光迸发出来,映出大家的笑脸,我做在旁边椅子上,看着。

小崽子也是一年一个样,之前还在蹒跚学步的,现在已经要上幼儿园了;之前上幼儿园的,如今就上小学了。

我再也不用上学了,看着那些孩子们,回味自己上学的时光。

02-11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因为在古代,女孩子一般不许出门;但元宵节这一天不通,女子也可以出门游玩,看对眼的男女就去约会了,所以说“人约黄昏后”了。 宋代的时候,“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也是写元宵时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03-02

夜有所梦:近除夕,雪霏霏。与兄归,见阿姊立厨台,问:寒乎,何欲食耶?闻之,泪下如雨。

03-30 关于公司文化的思考

得益于小米的扁平化管理,团队为自己的产品负责。团队的人,产品经理,前端,后端,客户端都齐心协力,努力打磨好团队的产品。

这样导致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各个团队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大部门内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大家管好自己手头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在百度,工作不是面向产品,而是面向部门。在基础架构部,拉起一个完整的项目起码,需要RD、QA、运维三个不同部门的人,很多跨部门的事情要沟通;这对人的沟通能力是一种锻炼。

但这样导致,很多优秀的工程挣着去做那些曝光度更高,老大重视的项目;而不是去做真正要紧有用但老大不重视的事;即使最终项目其实不怎么样,最终不了了之,也会有一个不错的KPI。

对一个大互联网公司来说,雇很多优秀的工程师来做各种细小的改进是很划算的,但是对一个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因为生命的畅读摆在那里,把宝贵的时间花在什么样的时间上对个人和对公司是不一样的。

在百度的时候,我内心是惶恐的;我自己内心,想来是更亲近小米这种氛围的,所以用脚投票来了小米,谁知道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呢?

04-01

最近,看上古装历史剧;感觉还是有很多拍的不错的片子。比如《汉武大帝》,《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比那些抗日神剧好很多。那时的演员,演的投入、走心,很多都是靠演技撑起了整部戏。

04-02

去年这时节,去的是凤凰岭,那时看的是杏花。转眼间又是一年,此时的心境和去年确实大不相同。今天,去莽山踏青,山间桃花开得甚好。山风吹过,落英缤纷;确也似乎吹乱我的思绪。看着山间路上,入对出双的情侣,我也感觉春光更美了几分;豪子与小女友更是撒了一路狗粮,不提。

一个人在北京,白天可以约三五好友同学,去外游玩;但夜深人静之时,难免会感觉孤独吧,难免会想有一个人可以陪伴,可以说说体己话。很多人,不想让亲人担心;只好把这份孤独、这份牵挂,咽进肚子;第二天醒来,还得揉着惺忪睡眼,挤着地铁去上班。有时,我会想,在北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为了学有所用,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那么在哪些地方可以实现这些目标么?如果不在北京,哪里是更好的选择呢?如果选择了一个地方,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这些我都没有想清楚。

04-04

清明了,我又有些想奶奶,想妈妈,她们的音容笑貌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在经历了这许多世态炎凉后,本性里残存的那些良善,它的来源便是奶奶和妈妈对我童年的教诲。

一想起小时候的画面,就会感到惆怅,很淡很淡的惆怅;也会感到寂寞,如清明时节雨中的杏花。

小区楼下,路口有一个卖水果老太太,倚在一辆堆着水果的、锈迹斑斑的三轮车上。老人脸色黝黑,昏黄的路灯亮起来的时候,一人一车更显沧桑。

老人每天孤零零,风里来雨里去,也没卖掉多少水果。但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小心翼翼,每天奔波着。每次见到这样情景,我心中总是满溢一片不忍。

《这个杀手不太冷》有这样一个场景。

  • 小萝莉问杀手里昂:生活总是如此艰辛么,还是只有小时这样?
  • 杀手淡淡地道:总是如此。

天南海北,戏里戏外,生活总要有这样的艰难么。

04-29

最近《人民的名义》很火,也跟风看完了,不免有些感触,还是要记下来。

  1. 张罗着反腐的核心,侯局长和沙书记都是有背景的;最先倒下的贪官处长、厅长是农村来的;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富二代、官二代主政会更加清廉。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他爷爷在他爸考上公务员走马上任第一天提醒道:“你千万别贪,别人皇亲国戚,树大根深,出了事有人保。你是农村考出去的,什么人都没有。你要是犯了什么错,有什么事肯定第一个拿你树典型。” 这才是一个农家子弟进入体制,如履薄冰的真实心情吧。 新闻上爆出的都是农民贪官落马,更多是因为没有人帮他们把丑事压下去,而不是平头老百姓以为自己总结出了牛逼的规律。

  2. 达康书记火了,放在古代就是一个能干的酷吏,追逐权力的孤臣;但要是这种人在身边,我也不喜欢。对家人严厉苛刻,一切向GDP政绩看齐,也是自私的一种。如今,老百姓对官员失去信心了,要求也不高。 现实中,有个像达康书记的能吏造福一方,就很不错了。而且,达康书记也不容易,他为啥那么在意GDP,因为他除了自己的政绩,没有人可以依靠。

  3. 一党专政,权力就缺乏监督。剧中若是沙书记有所掣肘,不能积极主导反腐,那汉东的官场还是会得过且过,如一沟绝望的死水,百姓也只能在水深火热中等待下一任主政官员。 反腐进行到后面,却还是要依靠一把手个人的道德水准。

  4. 阶级固化,自古以来如此,也没什么好说的。检查长的儿子是反贪局长,公安厅长是前政法委书记的女婿,国企老总是老革命的后代,市委书记老婆是银行行长。 日光之下,本无新事。公生明,廉生威。陈老检察长确实有威望,得人心,是个好官。 但是,陈老当年九死一生、抗炸药包革命推翻了一群人的特权,而建立起另一群人的特权。 那么他所做的一切,现在看来,又高尚在哪里? 猴子、钟小艾是一副“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把依靠父辈得来的权势待遇当做理所当然,把谄媚的干部叫做“摆正自己的位置”。 但有侯亮平这样的官员,那也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

  5. 有很多人同情祁同伟年轻时的遭遇:英雄沦为了权利的玩物,拼尽全力却没有希望,顺风顺水的侯亮平,是没办法感同身受的吧。祁在大学操场向梁璐那一跪,灵魂已经死掉了;一个心死了人,有什么干不出来呢?虽然,祁同伟咎由自取,但很多人还是同情他;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毕竟,人,大都曾不肯轻易向命运低头,都想胜天半子。

  6. 权利的游戏是怎么玩的?剧中高书记也曾疑惑:是所有人都像赵立春那么玩么? 他虽然没有明说,但还是跟着赵走了一样的道路了。胜者为王,但胜者往往都不是最好的,但后来的人认为那就是王道。

05-14

今天是母情节,快到斩乱麻把租房子的事情搞定了。

越发感触,在北京没户口、没房子的普通年轻人是很难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的。帝都的房价不能以平均收入来衡量,要参考全中国最富有的5%的收入水平。北京有很多机会,但机会不能让这座城市成为归宿;城市,也只是此生路过的一段风景。想到这里,心里反而更加坦然;欣赏着这些风景,去看看机会,去肆意挥洒吧。

05-29

这是来北京后第二次搬家,每次搬家总要收拾一大堆东西:衣服,鞋子,被子,书,球拍,电脑,以及若干杂物。

初来北京工作时,我就背着一个书包,提着一个行李箱;

去年第一次搬家,我打了两个快车,把东西全放下了;

这次,不得不在58上叫一个小面包车,才装下。

其实,我的行李确实还算少的了。

在一个地方呆得越久,身边的东西就越多,耗费的气力就越多;东西越多,维护的成本就越大。但是,花这么多时间去维护是否值得呢?

我们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增加成本的过程,高中的时候生活虽然单调,但父母、学校和老师提供了安稳的环境,我们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学习,照着考大学这一个目标努力;

但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之后就不一样了。

我们开始慢慢负担起自己的生活,有了爱人、家庭、工作、孩子、房子、车子;生活的丰富度越来越高,负担也越来越重;

最终会达到一个阶段: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只能维持这么大的摊子,再也无法向外拓展了。于是,从此就慢慢变得平庸了。

现在,无孔不入的广告、软文、营销也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观念;

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新闻、文章、视频大都是在商业体系下,商人们想让我们看到的。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很多原本不必要的东西,人也会不由得想要去拥有。

最终,这些东西从商场、从淘宝网店来到我们的手上,围绕在我们身边,同时也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承担不起变化。

所以,搬家虽然麻烦,确也有好处;苦于搬家,让我在买一件东西时会思考:这件东西我真的需要么?下次搬家的时候,它的归宿会是垃圾箱么?

这样不仅省去了很多无谓的开销,而且让生活保持简洁。

总而言之一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06-02

在沃尔玛买生活用品,突然闻到一阵栀子花香;扭头一看,原来是靠近收银台的地方有盆栽植物在售,有多肉、仙人掌、水仙、栀子花等等,品类还挺丰富的。有几盆栀子花开的正盛,花香四溢。本想抱一盆含苞待放的回去养着,但念到平时工作繁忙,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遂作罢。

06-04

姐姐突然怂恿我会老家盖个新房子,但是我心底是不情愿的。但回头一想,我家那个地理位置还行,盖一个也无妨,坐等拆迁。

06-08

我司从这周开始就要996作息了,奋战50天。虽然这么做,我也能理解;但还是觉得,在国内普通职员的权益确实很难得到保障。老板说加班就加班,也从没有加班工资这回事。

06-11

周末只放一天还真有点不习惯,平时晚点倒是无妨;工作以来都没有过周末仅放一天,真是不习惯。周天睡个懒觉、洗洗衣服、刷刷视频一天就过去了,好短,明天又要去上班。

06-13

今天早上下着雨,不方便骑车;于是走着去公司,路上收到LY给我发的微信,我突然就感觉郁闷了。

晚上九点下班了,我还是感觉不爽,于是上京东买了个iPad;需要消费一下,刺激一下我此刻颓废的心情。

06-25

老同学LR来京,去颐和园一游。

07-01 关于思维定式

转眼,正式工作已经两年了。以前在百度的时候,dev维护一堆跑了10年以上的运维脚本,很多参数不知道干嘛的,但没有人敢动。

所以大家的原则就是,能不改就不改,能一行代码完事的绝不写两行;因为一出问题就会影响几千台机器。

导致我现在重构系统的时候,潜意识里就拒绝大规模的改动,反而因为重构改动不彻底,带来了一堆额外麻烦的工作。

可见,人呐,不管在哪里,总是容易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抵如此。

07-21

居然被评为最佳新人,得了2000块的京东卡,这是加班这段灰暗的岁月里唯一的光芒。

我的床单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洞,这是一张很旧的床单了,刚上大学时学校发的,六年了。

但总感觉旧的东西用着比较舒服,浅蓝色的格子纹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直不愿换。

突然来了一笔意外之财,嗯,给了我一个换床单的理由。

07-30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南下北上总要经过天津;匆匆经过火车站台,确从未在这座城市驻足。

这次和几个高中同学约了去天津溜达;看了看城市的面貌,吃了火锅,去了海边。街道很干净,火锅很好,沙滩确不那么令人满意;

渤海的水很浑浊,人造沙滩在泥水的侵蚀下,已经退化,大片沙子变成了灰泥色;没有下海,坐在沙滩上,吹了会风,晒了晒太阳。

晚上回到北京,洗澡时才发现被晒的不轻,大块的皮肤泛红起疙瘩,痒了好久才好。

08-04

晚上,BB问我:你以前做运维测开相关的工作,后来做研发,是不是也下了很多功夫?

我说:嗯,也花一些时间来准备;就像乔布斯在演讲里说的那样:follow your heart;最好还是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为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的时候,千难万阻,虽然疲惫,却仍感到幸福。

真是中二的回答啊,扪心自问,最感兴趣的似乎并不是编程,写代码也只是安生的技能,跟搬砖的农民工、送外卖的小哥、迎来送往的前台,看上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呢。

08-05

周末不用加班,还颇有些不适应。50天加班结束之后,真是身心疲惫;还好最近一两周,工作不多,算是缓过来。 所以有时间写一点,叽叽歪歪一阵。北京今夏雨水特别多,有好几次,在昏黄的路灯光里,迎着风,听着雷声,赶在大雨倾泻之前,骑车回到住处。然后,靠在椅子上,看着玻璃上潺潺的水流,也会感触,这也是奋斗一种么?

08-10 关于业绩

下午,几个同事一起点了外卖,吃饭时聊到小米的软件基础设施(Hadoop服务,Hbase服务,数据工厂,发布系统,等等)一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平时也能凑合用;但隔三差五来个故障,也确实影响正常业务。

这让我想起扁鹊治病的典故。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率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比较起来,能防范于未然是最高明的,但往往因防范在前,不会出现恶果,使事物保持了原态,没有“明显”的功绩而被忽略。正如不见防火英雄,只有救火英雄一样。高明者不见得一定名声显赫。

在很多大公司,亦是如此。很少有人主动去修复基础服务里那些不紧急的问题。修复这样的问题,往往不能算作功劳。因为汇报的时候,总不能说这半年修复了某某系统的多少个bug,这样的描述丝毫体现不出个人的产出;但修改引发了其他的问题,就容易有人来问责。直到某一天,系统真的出现了很严重的故障,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时,有人跳出来修复问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功绩。

此谓人因事显。

09-13 关于人际交往

突然想起,高中的时候,英语老师偶然提到过一次,找对象要找门当户对的。

当时,我真的是不以为然;然现在想来,确实是有道理的。

跟一个各方面都超出自己太多得人交往,除了体会到一无是处的自卑和在外吹嘘的资本,所得的微不足道。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把这个理说得比较透彻:

如果把一个人的交往分成浅层次和深层次,浅层次的交往囿于礼貌和脸面,即使所处的层次大相径庭,蜻蜓点水般的点头之交也不会使人厌烦;

但是,当一个人想要开展深层次的交往时,回报率和愉悦感就会最为看重;而这两个因素,往往在层次相同或相近的人群众才能满足。

最好的交往,是势均力敌。双方处于相同或相近的层次,就有了相同的话题区间,那种如获知己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

而与之同时,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也有条不紊的进行。没有人只索取不付出,也没有人只付出不索取。这种健康的机智和氛围对关系的延续和发展大有裨益。

所以,大牛对你视若无睹时,不要埋怨他们太冷漠,而是你自己太弱、太渺小。

09-15 关于时间管理

为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和今日头条崛起,而百度式微?

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核心,是如何尽可能多的从消费者身上抓取时间。其次,才是考虑在这个时间容器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因而有了如下公式:

企业收入=时间服务单价用户数

在这场时间争夺战里,一个个服务企业,就像一个个大的时间收割机,它的所有目的,都是尽可能多的用户身上抽走时间。而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很不幸,就是那个韭菜。 你觉得无聊的闲散时间,比如几分钟,去刷个微博、去看个朋友圈;本质是这段时间在你手中没有价值;但是被微博、微信占有,成为其平台的营收。微信2016的年报里显示,中国用户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是9亿小时,为此带来的是一天1亿多元的净收入。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海量信息的不断涌入,我们时时刻刻都接受者被收割的考验。极其无奈的,这个大趋势,我们无力抗衡。更加可怕的是,我们的整块时间,正被击碎,更有利于收割者抽取。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存在,我们的时间变的支离破碎。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间单位,由以前的几个小时,正变成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我们以前说发呆一下午,现在变成了,发呆一会→看会手机→继续发呆,彻底碎片化。

8小时工作之外,抛去吃饭睡觉和通勤,所剩无几,而且都是零零碎碎的。当移动互联网全方位渗透进生活中之后,许多人都大呼便利,终于可以利用碎片化“为自己争取一点时间做点事情了”。可是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并没有为更多人争取到自由或者学习的空间,反而让更多人罹患了微博微信依赖症和拖延症——刷完这条微博再吃饭,看完这条微信再洗脸,看完这屏朋友圈再干活。久而久之,所谓的碎片化时间,却是把我们曾经的大块时间不自觉地切割成了小块时间。

道理我们都懂:只有在事情上足够地专注了,人才能够全情投入,才能够有爆发力做得比别人更好。但是当时间被碎片之后,一个不习惯时间管理的人试图保持专注力,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人在上帝面前唯一公平的就是,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你不珍惜的时间,自会有人从你身上抽走,把它利用起来获取价值。

10-23

找了代理,处理户口的事情。

10-28

同GH,LYF一起去爬长城。烽火台上寒风呼啸,冻得牙齿打颤,景色相当不错。下山途中,见漫山红叶,不虚此行。

11-1

开始忙新业务开发,反正就是忙到麻木;都记不得自己干了啥。

11月 户口事宜

  • 11-10 回家办理迁移户口事宜,晚上的卧铺回武汉。

  • 11-11 今晨到达武昌,坐地铁去武汉火车站,然后做城铁先去一趟姐姐家。姐夫昨夜醉酒,今天状态不甚好,明天还要去武汉参加遴选面试。老姐亲自下厨,做了很多好吃的。

  • 11-12 午后,坐动车回天门。

  • 11-13 今晨,去派出所办理准迁证。中午离家,做动车去武汉。

  • 11-14 上午,在武汉顺利办结,只花了不到半小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迁移户口这个事,前后搞了一个快一个月,今天彻底完结。下午,坐高铁回北京。

11-21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一往无前的勇气。当发现某些事情已经不可能的时候,反而更加坦然。有些人,渐行渐远,是失去也是得到。

11-25

今天,和BB一起去吃涮肉,看了《寻梦环游记》。

11-26

不知为何,从家回来后,心情有些烦,这两周一直沉不下新来看书。这个周末,天气难得的好,真适合出去溜达。

11-27 关于工作与改变

前几日,跟我姐聊天,说到如今:老家建筑工地上,做搬砖、和泥的小工是150块一天,砌墙、粉刷的大工是200块一天,安装水电、家具门窗的一天可能就是300多了。

小工们数十年的如一日的做着小工,干着更累更重的活,却挣着更少的钱。

可是基本上90%以上的小工,从没想过去学习一下砌墙或者粉刷的手艺,虽然学会砌墙一天的工资就能提高三分之一,学会安装门窗水电,工资能翻一倍。

我想在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类似的。

一个熟练的码农就相当于小工;做大数据的工程师就相当于大工;做算法的工程师就相当于水电的师傅;做架构的就相当于包工头了。

有不少码农,很多年的时间里,写着大同小异、增删查改的代码;

然而工作十年其实仅算得上有一两年的经验,因为把一年的经验用了十年。

这样的码农到三十岁出头基本就要被淘汰了,只能另谋出路。

然后,我姐问:到了30多岁可以做管理呀?

我说:可是那也得三十岁做得了管理,而到30多岁做管理的毕竟只是少数,没做管理的那波人去哪里了呢?

这个冬天,来北京就三年了,对看起来欣欣向荣的互联网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近开发的工作甚是繁重,dirty work很多。也许,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

12-03 关于教育与学习

在《程序员思维修炼》一书中,作者提到:教育Education来自于拉丁文educare,字面意思是被引出,即引导出一些东西。

而有趣的是,当我们想到教育时,通常并不思考这个词源的含义——从学习者那里引导出一些东西。

相反,更常见的做法是把教育当做学习者被动接受的事情——灌输,而不是引导。这种模型在公司培训中尤其流行,称之为“羊浸式培训”。

现在学校教育当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填鸭式教学”。考虑到国内现实的情况,应试教育,学生多老师少;老师们也没有功夫对每个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填鸭式”也是迫不得已。

在《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中,严苛古板的女管家,看不惯海蒂粗野行为。她不光在吃饭、走路和说话上严加要求海蒂,甚至在男主人和奶奶回家之时企图用海蒂学不会字母来将其赶走。

岂料海蒂却在克拉拉奶奶“故事引诱法”的帮助下爱上了识字和阅读,依靠突飞猛进的认识了所有字母并能熟练的阅读文字而成功留在了家中。

在《本杰明巴顿其事》这部片子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本杰明在养老院认识了还是小女孩的女主,女孩的祖母拿着一本书给俩小孩讲故事;讲到高潮的地方突然停下,道:预知后事如何,自己看书吧。

据说,犹太人有这样一个传统,在孩子出生后,父母会在书页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去舔,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读书像蜜糖一样美好。

虽然这不一定是真的,而且读书也不是吃蜂蜜;但也表现出犹太人重视教育,对小孩加以引导的教育思路。

不管是故事引诱法,还是书本上的蜂蜜,都是为了培养小孩子出对书本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让学习不再是强迫的,让小孩自己主动去学习,这是更好的教育。

12-09

五月,搬到五彩城对面的一个小区。现在合租的屋子,是一个十多平的次卧。

主卧住着一家三口,一对夫妻和一个四五岁的小丫头。

小姑娘比较黏他爸,周末在家,总围着他爸转,不时点评一番:爸爸的大肚子,爸爸腿上好多毛,爸爸来电话了。

有时目光所及,看不见他爸,小姑娘就开喊:爸爸…,爸爸…,爸爸,要是三声他爸还没应,接下来就要嚎啕哭起来。

等到她爸回来,便能破涕为笑;小孩子的欢乐就是这么简单。这番哭笑与闹腾,我不曾觉得烦,这就是生活的气息吧。

每天早上上班,出小区的路上。总能看到一个八九十岁的老爷爷,扶着椅子蹒跚挪动着,看样子是中风之后的康复训练。

她女儿在一旁照应着,不时过来搀扶递水擦汗。从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除了下雨天气不好,老人的训练,从未间断过。在十一月初的时候,老人已经能扶着椅子缓慢前行。

小区围墙边,紫色的牵牛花谢了又开,银杏的叶子黄了又绿;可人非草木,无法死而复生,返老还童。

随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疾病来袭,生命力一点一点被剥夺;人都会感到惶恐吧,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如老人那般坚持训练的勇气。

从出娘胎第一声哭泣,到葬礼上最后一滴眼泪,大部分人的开始和结局都早已注定,那么这中间漫长的时光该如何度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