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碎碎念

Page content

2019-01

小时候,吃奶奶做的咸鸭蛋,我只喜欢金黄泛着油香的蛋黄,不喜欢咸咸的蛋白。我把蛋黄挖出来吃掉,总是奶奶就剩下的蛋白下饭。

奶奶爱我,所以把蛋黄让给我;生活才不管你是谁,米酒里添上辣椒,沙拉里拌了芥末,酸甜苦辣一股脑就端过来了;你不能倒掉,只能一口一口往下咽。

毕业季,收拾好行囊,踏向开往北京的列车的时候,前22年就画上了一个分号。 列车启动了,加速了,出站了,驶向目的地;但没有人告诉我接下来的句子该怎么写。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该怎样度过这一生?怎样去爱一个人呢?怎样才能幸福呢?我真是有太多太多的困惑,急着去寻找一个答案。

工作这几年,在工作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与我渐远。虽然还保持着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总是想着去读那些“有用的书”——技术相关的,工作相关的,职场相关的。这些阅读,并没有让我感到快乐;也许读书本就应该是“无用的”,无功利之用的读。

念大学的时候,读了那么多小说之类的闲书,其实对能力的提升没多大用处,却能让自己变得有趣。

活着就有无穷的欲望,但不可能一个一个把它们做完,得学会取舍,去做和自己定位相关的事。

BB跟我说:感觉日子没什么盼头。

我说:理想与现实,必然有差距;要找到一个自己尽最大努力等达到,而压力又能承受得了,不至于太难受的地方。

她说:这个地方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是啊,谁说得清楚呢。

因为人生不是剧本,不知道下一幕会发生什么;你准备好的表情不一定匹配明天的剧情,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可爱之处。

我以前看余华的《活着》只感到难受,现在再看,还是不懂,但体会貌似更多了一层。 我此时的心境,如登上了想爬过去的一座山,发现山顶什么都没有;向后看,来的路上很多人艰难爬着;向前看,还有许多人已向下个山头进发。

我的悲欢,无论是登顶的喜悦,还是满身的疲惫,似乎不那么重要。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2019-03 三思

《大明1566》吕芳教冯宝"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变、思退。 身在职场亦如是。

思危

认清现实:职业发展不局限于公司。

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你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可能是100%契合的,有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盈利。充分利用员工的价值,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就意味着,你的职业发展不是企业的首要考量,尤其当你无法通过自身的职业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价值时。

下面的场景就出现了:

  • 老板最信任的拼命三郎,生了场大病后,不太加班被老板嫌弃了;
  • 备受尊敬的职场精英,刚生二胎买二套房,公司来和你谈末位淘汰了;
  • 位高权重的外企高管,怎奈换了新外国上司不信任你,找茬想赶你走。

思变

不仅如此,企业的变数太多:

在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5年。

在美国有62%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不到5年,存活能超过20年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只有2%的企业能活50年过去,10年内超过5000万美国人由于企业重组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1990年到1998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的淘汰率达到了54%,也就是说9年间有一半以上的财富500强企业消失了。

外加,活生生的例子:

  • 企业会关门,曾经辉煌一时的诺基亚、柯达也不例外;
  • 企业会换人,你是公司的创始人,也可能被股东嫌弃,如乔布斯;
  • 企业会变革,上了年纪的你可能跟不上变革的步伐,或被视为变革的阻力。

思退

  • 每月的房贷,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60%。
  • 每月将自己10%的收入储备起来,应对不时之需。
  • 每年给年长的父母每年做体检。
  • 拓展职业技能,最好能有一项有持续收入的副业。跟华为的经营思路一致,关键零部件用着"主胎",同时准备可用的"备胎"。

2019-11 启迪民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愚民政策。老百姓最好啥也不要多想,好好的种地交税就行了。

放在现在Government就是希望,老百姓最好都按揭买房,安心工作30年还贷,挣的钱都贡献给国家。

电视剧里,乾隆谈帝王心术,对科举的解释再明白不过:

科举的第一要义,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而是牢笼志士,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有进到八股文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章句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那读书人安定了,天下既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

科技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让这种情况有了些许变化,中美这样大国之间的全方位的竞争,也是各行各业人才的竞争。

China的政府一方面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发展科技、升级产业;

但是另一方面,依然严格控制言论自由,希望普通民众不要胡思乱想,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毕竟,本科毕业的人也才占人口数不到10%。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人口少,情况有所不同;政府真心希望开启民智,发掘更多的人才来发展这个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很大,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都是世界顶级的高校。

在李光耀当政时期,选了好几个优秀的医生做部长,在中国是基本看不到这种情况的。

这些优秀的医生,本可以在原来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拯救很多生命;但是新加坡需要他们来从政,来治理这个国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治人才的匮乏。

选择英语作为官方的语言,确实帮助新加坡更快的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取得了更快的发展。

但任何政策总是有利有弊的。双语环境,帮助这个国家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加剧了人才的流失。顶尖的人才,不会局限于新加坡这一地,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舞台。

李光耀也曾说:李显龙在剑桥念书时的成绩数一数二,这样的人在哪里都能有不错的前途。因为李显龙是他的儿子,所以才会回到新加坡。

China和SG国情各有不同,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策略;但具体到个人,感受确是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