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框架

Page content

框架

好价格(买入时机的把握)

  • 均衡配置(跨品类/跨市场)做底仓,避免买入时点单一
  • 产生的波动风险。
  • 全面低估加大权益类仓位(很难)。
  • “黑天鹅”事件加大个股仓位。
  • 基本面转变(业务爆发),市场反应滞后期买入,加大个股仓位。
  • 估值:PE超过40的,不要买入?对比一下茅台,苹果和腾讯,凭什么这么高,这是你的几乎成本。
  • 安全边际,上涨100%的概率

分仓买入

  • 建仓:买入底仓后,每下跌20%-30%加一仓,拉开间隔,不要着急,没有下跌到位就不加。
  • 越跌越买,价位拉开;40% -> 30% -> 30%

持有

  • 享受企业升值。
  • 红利再投资。
  • 数量:4-8只,不太多。太多,能力圈被稀释。单只股票翻车的概率,防止黑天鹅。
  • 单只股票不要操过1/3 (35%) 仓位,超过也是贪婪?类似赌博一把梭哈么。
  • 仓位大小跟能力圈(确定性)相关。
  • 仓位影响心态,导致盯盘,导致频繁交易,选对股票做错决定。

卖出

  • 确认对行业、公司判断错误卖出。一次清空。
  • 个股超出仓位上限卖出(不一定对)。
  • 股市被全面高估时,降低权益类仓位(很难)。
    • 格雷厄姆:如果市场价格过高,很难发现符合条件的股票,这时候购买股票的比例应该降到25%以下,可以用其他的钱去购买国债。
  • 上涨100%卖出一半,剩下的都是收益;心态好 能拿住

逆向投资

逆向投资的起点

芒格说:反过来想,总反过来想。只要你跟散户反着来赚钱还是很容易的。

约翰·邓普顿说:“如果你想比大众拥有更好的投资表现,那么你的投资行为必须有别于大众。

反过来想,可以归纳出逆向投资的一些基本准则:

  • 不择时
  • 不预测股价
  • 不频繁交易
  • 不投不懂的公司
  • 不借钱
  • 不做空
  • 不加杠杆
  • 不要跟风
  • 不根据小道消息交易
  • 买入好公司之后,忽略价格波动,长期持有

仔细一缕,发现这些规则跟价值投资思想基本契合。富豪请巴菲特吃一顿饭要花几千万,巴菲特无非就告诉他三句话:一,别做空,二,别上杠杆,三,不懂的别碰。这就是常识。

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是独立思考能力。你正确地判断了形势,不一定能赚到钱,只有你正确地判断了形势,同时大部分人都误判了形势,你才能大概率赚到钱。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投资的大道很平坦,那就是研究分析好公司、耐心等待好价格、耐心持有,但大多数人喜欢去走跟风听消息、炒概念、追涨杀跌的捷径,可惜捷径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捷径是迷路的最快办法。

逆向投资的时机

真正改变你命运的机会,总是同时有两个因素:一是时代的红利,二是当下的危机。

在股价过度低估的熊市中,到处都是物超所值的便宜股票,而经济衰退迟早会结束,这些被低估的好股票最终肯定会大幅反弹。 但在股价过度高估的牛市中,很难找到什么值得买的便宜股票。因此股市大跌300点时,那些老练的投资人反而会比股市大涨300点更加高兴。 当好公司遭遇重大利空或者一连串利空打击,股价出现超跌,甚至暴跌至久违的低估值区间时,绝对是最佳的买入良机。

一个总是十分灵验的投资策略是,等到媒体和投资大众普遍认为某个行业已经从不景气恶化到非常不景气时,大胆买入这个行业中竞争力最强的公司的股票,肯定会让你赚钱。

相较而言,食品饮料是个适合逆向投资的领域。作为消费者,我对食品安全事故深恶痛绝,但是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应该把个人感情因素带入投资决策。 从历史上看,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行业投资较好的买入点,特别是那些没有直接卷入安全事故或者牵涉程度较浅的行业龙头企业,更有可能是建仓良机。

回顾过去20年,那些像月亮一样的机会并不少:

  • 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预见海运行业会快速发展,买上港集团和中集集团;
  • 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乳业洗牌,买入伊利股份;
  • 12年塑化剂风波,买入贵州茅台;
  • 18年“强奸门”下的京东,“长生生物作假”下的智飞,沃森,康泰
  • 19年“带量采购”,买入恒瑞医药。
  • 20年很多人说集采后医疗器械不行了,那就立帖为证,我认为目前医疗器械是底部区域。12个月后,我们再看。

这些机会抓住一个就能让你的人生大放异彩。

证券是一种把握机会的工具。其实人这一生总有几次你看的懂的机会,只要你抓住一次,你的人生就会不同。 很喜欢曹操说的一句话: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人生很难,也很容易,想平凡的人并不一定比不凡的人更容易。 看到机会,不顾一切的把握,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哪些看着机会溜掉的人都是对自己的人生在犯罪。

为什么要分散投资?

Q: 为什么要分散?集中赚钱不好吗?

A: 当然好,问题是集中以后,你承受的住大幅度的波动吗? 分散持仓反而是一种无奈,是对自己能力不足,对市场敬畏的妥协。

在我看来,投资主要需要有三方面的认识:对企业的认识、对市场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识。 对企业的认识包括了对企业产品业务、竞争态势、行业发展趋势、治理结构、管理层,估值等等的认识, 而对市场和对自己的认识是经典价值投资理论中很少提到的东西,得靠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你在哪个市场上做,需要了解这个市场的特点,比如A股的流动性要远高于美股和港股,做交易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个因素。 就持仓风格而言,别人可能越研究越集中持股,而我是越研究越感到企业发展的不可知性,从而给集中持股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柯林斯当年从500强中精选了18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写出了影响巨大的《基业长青》,之后这些公司有的深陷泥潭,有的光芒不在,有的被“对照公司”甩在身后,导致柯林斯又写了第二本书《基业长青2-基业为何不能长青》分析了一些企业落败的原因。

企业成功是偶然,要靠运气,而失败是正常,是常态,这样的话,我们对企业的研究又有多少靠谱呢?

判断企业会出错:对好企业有一定的认知识别能力,但由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自己知识信息的盲区,判断正确率大概在60%-80%之间吧。

投资中概率思维和辩证思维非常重要,每一笔具体的交易都是概率,确定性是通过多笔大概率的交易得到的。 种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我们很难保证一棵树的健康,但却可以保证一片森林是健康的。

构建一个分散的多元化的组合,实际上是概率思维的体现——不追求每个投资都成功,而是追求整体成功。 这样,面对着具有不可知性的企业,一个会犯错的自己就可能靠着一个分散的投资组合取得成功。 具体要做的就是2步:

  1. 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得每次投资胜率达到50%以上,越高越好;
  2. 耐心的寻找值得买入的股票,逐渐打造一个优质多元的分散组合。

联想到曾国藩的用兵之道“结硬寨、打呆仗”,感觉道理跟成功的投资很像。 结硬寨对应构建一个好的投资组合,打呆仗——对应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找到一英尺的栏不断的重复跨越,即“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一个好的分散组合可以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降低波动性。其次,分散持股风格比较容易容纳较大资金量。

投资者还应该在不同的资产类别间实现分散化,投资者应该有储蓄账户、债券、房地产和股票等多种投资形式, 这比仅仅在股票市场内部实现分散化还要重要。

如何分散投资?

构建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投资不能靠一时的运气,而是要构建一套长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投资体系,这个是有非常高壁垒的。 凡事都不要追求完美,你不可能把所有牛逼的企业都在合理的价格买到,并持有到企业衰落的时刻,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体系,而不是最好的交易体系。 构建一个高赔率和中长期必胜的投资组合,靠复利前行。

我是分散投资,同时买20个左右的股票,如果有一支翻20倍,其他的都是利润,所以亏损的时候我不止损。 不到牛市不出来,不是股灾后不入场,我只买业绩好的企业,定性不能错,定量可以模糊。 就单个股票而言,我也不能保证一定盈利,我追求的是整个森林的健康,而具体的某一颗树,我保证不了。

现在的股价是短期博弈的结果,未来的股价是公司努力的结果,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好公司真的很难套住人,当然,看你有没有开悟理解到底什么是好公司。 读懂公司很重要,比读懂公司更重要的,是读懂自己。

投资股票没有特别复杂的东西:

  • 第一,市场总是轮番上演恐慌和亢奋的状态,所以亢奋的时候减点仓,留点回旋的余地,恐慌的时候勇敢一点。
  • 第二,适当分散,不要把所有筹码都压在一家企业上,给自己犯错留点余地。买一个就是赌博。
  • 第三,买优质企业(能力圈内的优质企业的股票),买身边的企业,买民企行业龙头,买产品和服务畅销的企业(在不是促销的日子,门口依然排大队),买有定价权的企业,远离垃圾股,远离不了解的企业。 找到五六家这样的公司,做一个投资组合,规避单个公司的黑天鹅风险,持有这个组合三年以上的,想赔钱都很难。

“所谓风险,就是去做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这些应该是基本原则,然后加上时间,你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投资股票很难亏钱,你只需要记住以下原则:别用杠杆,别在市场亢奋的时候去买,买优质企业,适度分散,持有三年以上。

分散的组合如何管理?

Q: 你怎么买这么多只,看的过来吗? 其实我不看,我选出我认为的千里马,然后让它们自己跑就行了,市场本身就会自我配置的。

看对的市值会越来越大,看错的市值会越来越小,最后配置就会越来越合理。 三年后还是亏钱的本身就证明我看错了,直接砍掉就行了。 上涨是无限的,下跌是有限的,有很多时候买对一只股票,就足以让你盈利,哪怕你其他的都看错。

认输才能赢,这句话很有哲理。长期亏损的股票要懂得认输,人生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你买入一只股票赚了很多钱的时候,不要急于落袋为安,而要珍惜当下的仓位,甚至加大投入力度,取得更大的成就。

买入与卖出

买的时候不要期望买在最低点,差不多就行。卖的时候不要期望卖在最高点。 可惜大多数人都是低点不敢买,好想更低,结果错失良机,涨得时候,又特别自信,总觉得自己最高点能跑得掉。

别人的投资教训

1、做二级市场投资,小心使用融资融券,也许用融资你能盈利更大、提高收益,连续能赚100次,但是抵挡不住一次系统性的风险把你消灭。我们要的是把自己财富慢慢变大,而不是一会暴富、一会倾家荡产,避免走利弗莫尔的老路。

2、做投资调研上市公司固然重要,但是千万不能被上市公司的老板忽悠晕了。因为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绝对不会把他真正的风险暴露给你,更不能被他雄伟的宏伟蓝图规划所诱惑,走一步,看一步,只看结果。

3、高有息负债的企业要小心,并不是从开始老板就想要造假,当上市公司经营正常的时候,他绝对不会造假,但是当他遇到困难,为了保持他的高负债,不被银行抽贷抽死,这时他会全然不顾,保命要紧,什么事都会干的出来。就像当年的P2P老板,哪个也不是想高息揽存,当他坏账率变高时,为了游戏继续玩,被逼良为娼,什么坏事都能做的出来,所以一大群老板进入监狱。戴志康,上海地产界大佬,中国基金界最早的成功者,最后不但自己,连同家人一起进了局子,还不能让人引起警示吗?

4、高科技要小心,别不懂装懂,别人忽悠死你是不会偿命的,高科技对于我们一般人真的不懂。巴老爷子一辈子不投资高科技,并没有影响到他成为世界最大富豪之一,只投自己能看的懂的简单行业,要比高大尚的高科技靠谱的多。

5、重资产的企业要小心,众所周知:企业投资项目失败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你见过几家上市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坏账损失的,你从报表上看到的固定资产很可能早就成为垃圾资产或闲置资产了,只不过他不愿意计提坏账损失罢了,因为计提之后,净资产急剧变小,银行抽贷怎么办?

6、国内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司空见惯,暴露出来的凤毛麟角,没有发现的呢?笔者过去五年买过两个造假企业康得新和尔康制药。

7、公司上市是来圈钱的、等着炒高来变现的,绝大多数不是来给你创造价值分红给你的。很多上市公司变着法儿圈钱,能用上的工具全部用上还满足不了它的胃口,增发、配股、可转债、拆分上市,对这些上市公司要勇敢说不!人家圈你钱,你不让他圈不就行了吗。

8、上市公司的报表,现金都可能造假,还有什么不能造假的?唯一一个分红,他给你钱时绝对不会造假,那么这项指标才是你应该最为关注的。对于长时间一毛不拔的上市公司要永远远离它。

9、对于强周期性企业玩时要小心 以免股票没赚到钱,把自己玩成神经病。你看我上述说的天齐锂业,如果你有这个经历,变成神经病是小事,说不定跳楼自杀都有可能。

10、自由现金流才是投资企业第一要素,只有企业靠经营有了自由现金流,以上问题基本都可避免,它才有能力对你分红,不圈你的钱,所以我目前研究企业第一看企业有没有自由现金流,然后才看其成长性。

“三个知道”原则

爱下黑白棋:今天(2008.7.3)我想把股票割肉了,有没有人来鼓励我呀?现在大约有20%仓位的股票,600030中信证券,股价21元,净资产15元。现在市盈率很低。不堪忍受天天跌的痛苦了,感觉证券公司在熊市中将来业绩还会大幅下降,等跌破净资产时候或许还可以少量买入。准备腾出资金空仓,或者从事低风险投资。大家意见如何?

德隆专家:本人文笔不行,只能用大俗话表达,老兄将就着看。

如果老兄企图通过分析后市的涨跌来决定是否割肉,估计你会异常痛苦的。更加倒霉的是很可能你不斩仓它就一直跌,终于忍不住割了,正好就是最低价。

痛苦的根源何在呢?

那是因为你把投资最根本的东西搞错了。投资获利的第一要素是:避免自己情绪失控,等待市场情绪失控。

情绪为什么会失控呢?

因为你“不知道”:不知道后面会涨多少,不知道后面会跌多少,不知道这笔投资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大部分人亏钱,都是不知道“为何亏钱”的。 事后总结主要原因往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实际上是,由于投资思想的关系,控制不住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本身就是在蒙,三个没有一个是知道的。

情绪怎么才能不失控呢?

最好是“三知道”:知道能涨多少,知道会跌多少,知道投资的期限有多长。 但实际上不用、也不可能做到“三知道”,知道一个或两个就完全可以了。

具体的案例

现在回到你的中信证券,看看你知道几个?不知道几个?

  • 1、涨多少?行业龙头,以后要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市盈率低。这是有利因素。但是不是一定就得涨呢?好像也不是必须的吧,不涨群众也不能拿它如何。如果真的涨了,涨多少啊,1块,3块还是30块?你知道吗?反正我不知道。
  • 2、跌多少?跌到净资产?净资产不是15元吧,除过权的。再说谁规定不能跌破净资产了,你自己也心虚吧。还有,公司的业绩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会不会出现亏损年度、ST、或者发生重大违规行为?以后还有一大堆券商要上市,如果定价很低的话,会不会把它的估值也拉下去?不是我吓唬你,股价越下跌,这方面的东西你恐怕想得越多。
  • 3、投资期限有多长?你是否设定了一个期限?比如我就拿半年,到时候就卖掉,盈亏不管。恐怕你也没有吧。

好家伙!投资三因素你一个都不知道。 投资的损失暂且不论,内心的痛苦是谁也抗不住的。 不但下跌难受,上涨也难受。最后一定是情绪失控,买在高点或割在低点。 因为在大的牛熊转折点前后,往往是最痛苦的时候。

对于“中信证券”怎么处理,方法其实很多的。你对照上面三条就可以了,比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 1、涨到40就卖,不到就不卖。你要确保跌到10块、8块的时候,你的情绪不会失控。
  • 2、半年后卖出,不管股价是多少钱。
  • 3、现在就卖出,就当买个教训。你要确保即使将来涨到50块、100块的时候情绪也不会失控。

对照“三个知道”原则看投资

以后再做投资的时候,对照“三个知道”原则,我觉得挺好使的。

债券

  • 1、投资期限:知道。只要你的资金使用期限与之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短期资金投资长期债券恐怕就要情绪失控了。
  • 2、涨多少:知道。只要够你的“预期收益率”就行。
  • 3、跌多少:不知道。受基准利率上涨的影响,但只会浮亏,此外得公司不破产,到期能够还本付息。

可转债

  • 1、时间:知道。不一定是持有到期,和条款设计有关,不详细说了。
  • 2、跌多少:知道。按可类比的纯债券的收益率进行估值即可得出,但只是浮亏,而且是最坏结果。
  • 3、涨多少:知道。最少也是“连本带息”,而且是最小涨幅。

指数基金

  • 1、时间:知道个大概。反正有牛有熊,熬三五年一般能出头。
  • 2、涨多少:知道个大概。XX市盈率就高估了,大盘的市盈率相对来说稳定一些。
  • 3、跌多少:知道个大概。XX市盈率就低估了,而且也不会退市什么的。

投资指数基金比投资股票的情绪要好控制得多。 最后说说股票,你会发现它属于“三不知”品种,纯粹就是靠蒙。

股票

  • 1、时间:不知道。
  • 2、涨多少:不知道。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是人们企图为了安慰自己而发明的东西吧!
  • 3、跌多少:不知道。而且相当恐怖,弄不好来个预亏、ST、退市什么的,估计直到把你搞疯了为止。

投资股票就一定“不知道”吗?那倒也不是。 我见过一些投资人,他们采用的是“强制自己知道”,而且他们有三个特点:

  • 1、全部是长期投资。
  • 2、都是业余投资人。
  • 3、抗风险能力极强。

我说两个典型代表,我是学不来的。

一个是小伙子,白领,十万积蓄全买了一只股票。

  • 1、涨多少:他说不到十倍就不卖。
  • 2、跌多少:他说大不了到零蛋,我有工作,有收入,不怕。
  • 3、时间:他说等多久都行。

2005年进入股市,买的是有色金属股,真的变成了100万,辞职当职业股民去了,采用以上方法又买了另一只股票,最多涨到300万,现在回撤到150万。运气啊,还是运气。

另外一个是退休的局长,资金分成30份,买便宜的ST,5块以下的那种。

  • 1、时间:他说大概一两年,要么重组成功,要么就退市了。
  • 2、跌多少:他说大不了退市了,不要了。
  • 3、涨多少:他说最少五倍,一个顶四个,而且不会有那么多退市的。

赚了不少钱啊,疯子,我学不来,心脏受不了。

封闭式基金类似于指数基金,在时间方面,你的资金的使用时限要和它的到期期限差不多,收益比指数基金高,否则你恐怕要忍受折价扩大的煎熬。

买“有价证券”有“两大要素、三个方面”:时间和空间。

就时间而言,9月份可卖给大股东,最多拿8个月。所谓空间可分为向上空间和向下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收益和风险。 看风险,最大不过1%;收益则不定。三个方面两个绝对有利,一个不确定,这已经是很好的投资品种了。

当然,我还得多说两句。

  • 1、期望收益率别太高了。
  • 2、别把所有的钱都买一个品种。
  • 3、市场有时候会傻得出人意料(也许是我傻,呵呵),做好补仓的准备。

后两条为投资通用原则。 一般投资人最大的毛病是只看(或只想)向上的空间,不管时间和向下的空间。

成长股

任何一只成长股,以未来一年预期每股收益估算,股价市盈率超过40倍,就表明已经过于高估,此时买入十分危险。 根据经验法则,判断股价是否高估的一个标准是,市盈率不应超过收益增长率。 即使是增长最快的企业也很少能够达到25%的收益增长率,40%更是极为罕见。如此之高的收益增长率很难长久保持,公司增长速度过快,往往会自我毁灭。

理论要联系实际,不要拿大师不知道在什么情景下说的话,生搬硬套。 系统的学习是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方面,格雷厄姆的那套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一个是大萧条时期,一个是通过购买股票入主董事会,分拆企业的基础上。 在中国你能通过购买股票,分拆国有企业吗? 彼得林奇当年说不要买市盈率40以上的股票,在当时是没问题的,但当时的商业模式能出现拼多多这种吗? 因为大金融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商业发展的过程加速了,十年的发展,现在一年两年就能做到,这就体现在股票市场上。

判断一只大盘成长股的股价过高、过低还是合理,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看上市公司的收益线与股价线并列的走势图。 当股价线平行或者低于收益线时,可以买入股票,但如果股价线高过收益线,就进入危险区了,你就不要买入了。

许多人宁可以30倍市盈(甚至100PE)率买消费股,也不愿意以8倍市盈率买银行股。 其实,中国消费的增长离不开银行的增长,消费的增速不可能比银行快3倍,但是估值却贵3倍。 各类价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 成长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价格抬高了, 而人性又总把未来想象得太美,预期太高,再好的东西被过度拔高后也容易失望,失望之后就变成陷阱了。

投资,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因为前者可持续,而后者难维系。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变成中低速,企业的利润增速会相应下降,加上国内外股市逐步打通,关起国门瞎炒股的博傻年代一去不复返,唯有价值投资,生存概率大一些。 所以,我选择保守的价值投资法,不是白马不出手,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分红不配置。

两个优秀的赛道:消费和医药

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消费和医药往往都是被超配的。 这也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理解,“民以食为天”、“生死为大”,消费和医药对应的都是刚性需求。

此外,消费行业由于看重品牌、渠道和营销,因此品牌力是最重要的价值, 再加上技术变化不大,因此非常容易诞生百年老店, 这种稳健的能够持续给股东带来回报的股票,自然成为海内外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的偏好,典型代表有国内的茅台,美股的可口可乐等等。

移动互联网让人们的时间碎片化,打造一个新的消费品牌更加困难。

医药行业除了刚需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形成极深的护城河。 护城河主要来自药品/医疗器械的专利保护,以及研发的天量资金的投入带来的资金壁垒,再加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老龄化问题,这是一个全球的成长性行业。

不同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强弱分布并不均匀,因此不同的行业在不同交易所,受到的青睐程度不一致。

根据上文的结论,在海外,工业(Industrials)和科技(Tech)是被超配的,而在国内,这两个大类对应的行业往往是被低配或者标配的。

以工业板块为例,中国制造仍然是大而不强,出色的工业公司仍然不多,以及整体市值规模也不大。 而在海外就有非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工业巨头,比如西门子、发那科、ABB、GE、施耐德、波音、大众等等一大批公司。

但随着国内工业企业的壮大,仍然有一批企业可以成长起来,比如汇川技术、大族激光、宁德时代等等。

再看科技板块,海外优秀的科技类公司仍然很多,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等。国内上市的科技类公司相形见绌; 另外一个原因,是国内很多科技公司巨头由于不符合国内上市规定,选择在海外上市,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

当然,主动管理人显然会重视企业的盈利情况,这是基本面分析的核心。27个行业(申万一级分类),近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情况, 可以看到,超配行业的确在为股东的价值创造上更胜一筹,低配行业的ROE不仅相对低一些,而且波动性也要大一些。

对于股票研究而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富帅”或者未来的“高富帅”行业显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对于长期被低配的行业,可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行业的代表性少数个股即可。

吃药是比吃饭还大的事情

2019-01:大概率我们会在2023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2033年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到时候10个人里面有3个老人,这是全球其他国家从未出现过的状态,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每十年增加三岁,明年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就达到80岁以上了,男性77岁以上,再往后十年全部在80岁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是平均值的2倍以上,有病就得吃药。 日本人十年前的研究数据已经很清楚了,这还是日本很早就管制了药价,中国2018年5月31号成立的医保局,成立仅仅半年就在医药行业掀起血雨腥风,带来近20年来最大幅度的下跌。 无论出于什么样原因,在结果上有一点是确定的,老年人吃药是比吃饭还大的事情,这是绝对的刚需。

五年十年真的是弹指一挥间,想想看,上一轮牛市已经是5年前的事情了,在我的记忆中就和昨天发生的一样, 再过5年我们就到了深度老龄化社会,对医疗养老的需求是最具确定性的,这是社会发展最大的确定性趋势。

最近小半年对医药股的杀跌,人们说医药股预期不行了,这是只能看三米远的视力,而我所看到的机会是三百米元甚至三千米远。 时至今日,随着市场整体重心的不断下移,叠加医药股最近接连不断的利空,医药板块的估值已经出于8年来的新低,股息率创了历史新高,定性后再定量,可以说不少优质标的已经重新处于下一轮上涨的准备期了。

美国从1912年开始提出建立全民医保体系的构想到2010年奥巴马医保改革方案被国会通过, 近百年间美国先后进行了6次医保改革,每一次带来的都是医药股的崩溃,但从没有妨碍一次又一次的创新高。 选择正确的方向努力奔跑,剩下的都交给时间。 正确的方向来自对社会变迁中最确定大趋势的理解和把握。 当一个大趋势确定要来,是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口老龄化的医疗刚需

投资者一方面要做企业分析师,一方面还要做社会分析师。 企业想做大做强,一方面是自身的努力,还有一方面是社会的需求。伟大的企业从来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快速发展,又人口众多,最好的投资标的自然是大消费,但经济放缓,老龄化社会,人口断崖,消费类还是好的投资标的吗? 我觉得唯一可以投的就是医药行业。这是未来唯一的增量行业。

选择远比努力重要的多,如果能把握住时代赋予的红利,看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会换来指数级的回报

医疗不用太在意估值,因为行业空间太大了,老龄化的刚性需求,个股和行业的增量。 短期回调难免,作为长期投资的话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第一是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但很多人没有仔细算过帐,为什么? 因为从1962年到1975年之间,中国人口出生率每年平均在2500到2700万人。 61年自然灾害,人口出生950万,62年出生反弹到2500万,之后连续12年平均每年2500万人,一口气增加3亿人! 直到1975年计划生育。去年人口出生才1500万人。 这3亿人目前年龄,就是45、46岁到58岁左右,在十年后是55到68岁,很显然他们都是老龄化的主力。 加上原来有的2.5亿老人,去除可能故去的5000万到1亿人,保守估算10年后,中国老龄人口有4.5亿-5亿!

第二是需求刚性。这批人目前都事业有成,有房子有车。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 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加剧,医疗健康行业显然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寿命提高会带来医疗卫生的刚性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则带来更多的弹性需求,而需求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原油投资

一切大宗品底价都是其采掘炼化成本。以原油为例:

美国原油开采商的盈利平衡成本对应的原油区间为47-55美元, 美国页岩油成本为45至55美元。 海上油田及深水油田开采难度较大,因此成本远高于陆地油田,美国海上油田的勘探费用达到64美元/桶。

中东成本为10-25美元(但中东财政60%依靠石油,故中东石油价个还得考虑政府运行成本)。 尼日利亚深水油田产油成本为30美元/桶,陆地油田产油成本为15美元/桶。

美国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页岩油的开发,未来美国页岩油开发仍具有很大潜力。经过低油价的洗礼之后,其开发成本逐步走低。 2014 年下半年以来油价暴跌,促使上游公司大幅削减上游投资,深水油田和油沙等边际成本高的项目受最先受到影响。 根据 Rystad Energy 数据,Permian Midland 地区的页岩油盈亏平衡成本已经从 2013 的 98 美金下降至 2016 年的 39 美金。

中国石油开采的成本有时高于直接进口,但出于能源安全、就业、贸易顺差和产业链等方面考虑,肯定不能100%进口;即使亏本,也要维持一定比例的自给自足。

地区 开采成本
美国页岩油 40-55$
美国海油 64$
中东 15-25$
中国 50-60$+
加拿大 41$+
巴西 49$+
全球平均 35$+

当油价低于30$时,80%的石油公司都会亏损,因此部分石油公司会减产,在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后,供不应求,油价开始反弹。依据开采成本和近年油价,可以预计石油的底为40美元,顶为75美元。

当铁矿石低于300元/吨时,巴西淡水河谷和澳洲的铁矿都亏损。

原油投资核心思路:在45美元开始(即油价低于页岩油生产成本时),越跌越买做网格;这样的时间点买入,价格往下的空间极小;55美元以上择机分批次卖出。

2020-03-18 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让油价跌倒了30$以下,这应该是一个机会。 2020-04-21 历史性负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