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润...

看看不同移民观点,集思广益。

观点

融入和生存

关键不是润出去,而是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融入和生存。 不是贬低,如果国内都混不好的,到了国外,大概率也是混不好,不要梦想到了国外就一步登天了。

润的好处是下一代躺平也能正常生活,就是下班以后大把生活的那种,而如果要卷下一代的话哪里都一样。

不管是大 house 还是鸽子笼;都是那个地方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已。 都是你要在那个地方过上正常普通中产的生活要付出的代价,有什么不能比的。 难道出了国还住鸽子笼,还是在国内要住大 house 。

得失

移民后一定会比国内好也是错误的假设,你虽然得到了自由的网络,但你即将失去什么,很多人不愿跟你讲,在网上也搜不出来,每个人的情况也都不一样。

主观上,实际上愿意润出去的人并没有想象的多,国内的亲情友情、生活习惯等等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改变的。

客观上,对多数人来说润出去总是需要一定付出的,尤其是前期,无论是准备材料和语言还是找工作刷题都需要下功夫准备。

码农虽然能全球找工作,但是到一定岁数还是得稳定下来,不然不太好置不动产,交的养老保险也打水漂。当然如果能去硅谷提前财务自由,或者家里有矿本身就自由除外。

选地方生活其实很简单

  1. 做着你想做的事情的人,是不是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2. 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的人,是让你敬佩,还是让你觉得恶心

经历

经历是最珍贵的。体验没有高下之分。行动和努力过就没有放弃之说。 地理坐标不是最要紧。心理坐标才是。

“复原键”

说移民是按“复原键”,一点都不为过,也一点不可怕。 我起码经历了两次,一次是当年到香港,另一次是后来来多伦多。

虽然你的社会关系网几乎回零,但是你的待人接物和人生经验并没有回零。 而且你面对的是一个透明的政府,一个互助的社会。

学好英语可能比几十年的老华侨还懂得多。

暂时英语不好也不要紧,我生活的大多伦多地区,各种帮助新移民安家落户的服务众多,都是政府和志愿组织所提供的。

的确在这里,没有听说要托人办事,更没有听说要给红包。 凡事都走“大门”,连“侧门”都没有,更别说“后门”了。

重新建立社会关系,把握自己的标准,绝对避免那些: 满口假话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树敌为乐的人;总的来讲,归结于为人不善的人。

这的确对于部分华人来讲是个挑战,因为他们凡事都以血缘思维。 要不然就是认准了,老同学、老同事或者老邻居。

找资料

不要理会这些冷嘲热讽的人,对自己要有信心。 冷静下来好好找找资料,特别是移民局官方网站,再结合自己情况设计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并不难的。 英语非常关键,是一切的基础。英语过关了,就算再去那边读个书也行,反正你还年轻。

语言

如果是真想提高英语,可以试试 Cambly,跟外国人一对一。 一周上个两三节课,差不多够学一年多了。

心态

关于下决心的问题:

  1. 光看一个社区大家的态度是偏颇的,需要多方了解, 国内国外的社区都转转,缺点和优点都要了解一遍。
  2. 了解完优缺点之后,每个人的情况和心境不一样,需要综合自己情况多花时间仔细考虑,比如家庭成员的意见、自己的追求、老人的想法,等等都要考虑清楚。 这个急不得,切勿头脑发热做决定,很多情况看似美好,但是不一定能习惯, 比如 CA 地广人稀, 国内每次旅游人见多了会觉得 CA 好,但是发现很多国人都是喜欢热闹的,包括我。

看楼主的背景,我觉得留学比较合适,优点就是非常稳,缺点就是时间成本比较大。 CA 的项目非常多,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比如又省时间又省钱又容易的,只能结合自己情况去考虑,楼主的特点就是有家庭所以要求稳,年龄不大,那么时间成本容易接收,所以就多花点时间确保务必拿到身份。

我目前虽然在大厂,但还是倾向于出去,国内 IT 收入不错,但是不可持续。 出去适应的话拿了身份考虑去美国工作,很不适应的话,最差就是拿了身份后回国,给自己以及后代多一条路。

选择国家

  • Tier 1: 美国
  • Tier 2: 加拿大、德国、北欧
  • Tier 3: 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
  • Tier 4: 日本、新加坡
  • Tier 5: 香港

工作

devops,欧美普遍需要熟悉 aws ,和国内阿里云还是有些不同。 证考下来,语言练一练,找工作应该没那么难。

小孩教育

主要还考虑到小孩以后读书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即使花高价让他去读私立,在国内确实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因为国内这个大环境,真的太卷了,所以想给他换条赛道。

国外才是玩精英教育最 6 的,好教育一靠天赋,二靠从小到大的精英教育,也不轻松。 如果你觉得孩子在国外受到的教育更大可能成才,我觉得你需要斟酌一下,当然加拿大中间那批人跟国内中产的人,绝对是加拿大那边的人生活轻松。

国外你就算再拉胯的文凭回国,那还不砸死一大片小镇做题家。

日本

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好处,就是你换国籍+改名+学语言可以彻底脱“猾”。 之后再二润,先做日本人,再做日裔美国人。

薪资

日本这种程序员工资还不如国内。

悲观的未来?

看不太懂日本的未来,现在的日本算是止步不前。 如果一直这样倒也还好,平平稳稳的过 20,30 年岁月静好,但是如果中国产业升级取得较大成功,取代了一些日本的优势行业(汽车/制造); 再加上低生育率的影响不断加深,说不定会开启真正的衰退期。

日本文化

日本综合来讲,应该不如美加澳英这四眼,而且个人对于日本的长期还是有点看衰的。

我感觉日本的优势:

  1. 童年滤镜+对日本文化会感到亲切
  2. 估计找女朋友会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加拿大的华人基数也相当大了

加拿大

备选润的途径:拿加拿大身份,TN签证去美国打工;加拿大的房子随便买个小地方。

加拿大蓝领

加拿大蓝领,行业协会控制牌照的,也有工会保护,所以他们才能过那么爽。 你一个外人想拿牌照,没有本地学历,内部人引荐,基本是不可能的。

青年有三大决策:在哪住?干什么?和谁过? 后面两个决定,都要依附于第一个:在哪住?

我建议你,考虑在哪住时,先考虑事业方向:跟对人,做大事。 什么是对的人,那就是能带你做大事的人,那种能载入史册的大事。 如果在加拿大能找到事业方向,那就在加;不行就回国,其实两者都差不多的。

加拿大就业

所以结合好去+英文就业市场大 可能也就 加拿大 + 英国 + 德国了。 爱尔兰虽然现在人均 GDP 比英国高很多,但是担心现在的高 GDP 是低公司税带来的镜花水月,政策一变随时可能掉下来。

相比而言加拿大英国德国更加稳一些,除非 IT 整体不行了。 然后英国加拿大毕竟是英语国家,高收入 IT 岗位的数量也远胜德国。 反正我如果有机会的话,肯定首选加拿大,次选英国。

个人认为如果对技术或者高收入有追求的话,尽量还是在大厂干干,等工作几年后,想佛可以去养老大厂吃老本,想肝可以去准独角兽去搏一把。

当然加拿大整体收入比较平均,做普通的工作,有家有娃也会很幸福。

加拿大医疗

加拿大医疗免费但是效率低,有钱人会选择私人医疗机构,但这个就比国内贵多了。 教育上名校难度不大,但是小孩学不出来的概率也不小,毕竟学校压力不大而且🍃泛滥。

福利

加拿大是福利国家,就算收入低能薅的项目也有很多。 洼地则是负福利,不努力肯定堕入深渊。所以不能光这么比收入。

气候

加拿大唯一的硬伤可能就是气候了,冬天有点冷,所以当年我没选择加拿大。 其他各方面是碾压中国的,不管你在中国曾经是什么阶层,到了加拿大都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而且能真正有尊严地活着。

加拿大 vs 澳大利亚

加拿大身份好拿一点,我认为这个是重要考虑因素。。 而且加拿大本身 IT 工作机会也比澳大利亚多。

我觉得对于技术移民来说,加拿大是吸引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如果是我的话,会倾向于去加拿大(假设能去),先把身份(国籍)拿了,到时无论是就地躺平,还是南下美国搬砖都有很大的优势,工作履历提上去之后也可以去日本耍两年。。。

美国

美国绿卡

美国特有的绿卡排期。

现在看来,比较让国内码农羡慕的群体可能是 2016 年及之前毕业找到一份优质工作且开启绿卡排期,到现在 30 出头,基本已经绿卡到手,拿着 30 万+的薪水。 但是这是几大 buff 综合作用的结果:

  1. 22-30 之间不需要担心老小,抗风险能力极强,真被裁了被迫回国也没啥大不了的。
  2. 绿卡排期有点长但是又不是特长,大概 5 ,6年的样子。
  3. 从 2012-2021 ,是互联网的上升期,除去疫情初期冲击特定公司,没有大的裁员潮。可是现在去的话,这几个 buff 全没有,绿卡排期变长,30-40 之间上有老下有下,抗风险能力极低,拿绿卡的十几年间,也许会有不止一个裁员潮,60 天的 grace period 可以应对普通的裁员,但是无法应对普遍的的裁员+hiring freeze

湾区

一朋友苦于在湾区找不到媳妇,我说那你咋不走呢,人家这么说:哪里都没湾区赚钱容易,欧洲工资太低,日本 GDP 也就比加州高点。

房子

首先 house 我没见过中央空调免费的。condo 也就是公寓可能会有中央空调。你下面说的健身房之类的也常见于公寓。公寓这不叫大豪斯好吧。

以 condo 为前提,首先我建议你再了解一下 hoa fee 每月多少。国内大部分是按年收,这里很多是按月。 一般不推荐买 condo 主要就是因为 hoa 太高。总之羊毛出在羊身上。免费空调不会是免费。

但是即使是condo,30万美元买 la 市中心?最多够个首付。美国房贷首付通常20%,最低 5%。

如果你说的是芝加哥,那 30 万的 condo 确实有。但是没啥意思。芝加哥一个锈带城市,百业凋敝。人口持续外流,房子当然便宜了。放国内,这种房子搞不好会被买去放骨灰的…… 影响房价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当地人口流入和经济水平。锈带房子再便宜,只要城市发展不好,房价就只能一路下跌。

西海岸码农城市房价再贵,只要持续人口流入,房价就是上不封顶。不然你问问他 22 年以来房价跌了多少?算上 21 年的涨幅总共是亏是赚?

当然,按国外码农的收入水平来说,买房总归不是难事。没你说的那么容易。但是也不用六个钱包。

洛杉矶物业费平均 231 美元一个月

新西兰

鄙人去过新西兰;老板人要的无非就是 low salary;不然为什么不雇佣本地人。local experience 在 low salary 面前;立刻烟消云散。 一个 agency对我满意极了,为什么知道吗?因为要我干三个人的活拿一个人的工资 前端+后端+运维。

新西兰的优势

  • 在有工作的前提下,身份好拿(反例:美帝土澳,而且其他发达国家大多数都比新西兰时间长点) + 永久回头签
  • 英语母语(反例:日本欧盟(排除爱尔兰)瑞士)

劣势

  • 对于大多数行业,比如 IT 来说,优质机会太少了,就不拿美帝出来耍流氓了,哪怕是著名互联网荒漠欧洲,优质互联网机会的密度也要远高于新西兰,就拿苦寒之地的小国瑞典,linkedin 对比一下就能感觉出两地的差异,如果算上英爱德荷,就差的更远了
  • 工资性价比不高(相对物价房价)

综上,我觉得新西兰不太适合年轻人去,可能比较适合 40+,有了一定积累,接受职业生涯的下滑趋势,找一份糊口的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 如果没有积累,美帝是最优选这是公认的,即便不去美帝,英加德荷都能提供尚可的职业机会(虽然也被中 /美吊打)+凑合的 WLB 。

不过新西兰作为去土澳的跳板应该还是可以的。

干 IT 的大多数都不是原生家庭特别富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年纪轻轻去新西兰我觉得不是最优解,在职业发展和财务积累上不要说跟美帝比,比起其他另外三眼,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是个人认为新西兰对于大多数准备靠技术润的人,不是最优解,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恰好新西兰能提供,缺点又不算啥,那自然可以去。

社会资源

大部分码农也只是处在中产的上游边缘。很多地区因为高昂的物价单码农可能也只是当地的中产。 即便是到了大厂VP,可能从金钱上可以算是小富,依然离主流社会有一定距离,无论种族。 是不是混的好要看不同个体。有的人,甚至大多数人觉得,年薪50万刀可以过很好的生活,事实上也是如此。 但是有的人会觉得,50万刀就到天花板了,没有上升空间,没有机会挤到主流社会,实现阶级跨越就是混的不好。

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混入主流社会,重要的是握有多少社会资源。

钱只是社会资源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打工人可能也只有钱这一个资源。想要继续往上,人脉就很重要。 而码农恰好是最不需要人脉的一个职业。比如律师,想要混的好一定是有很好的人脉。

不过如果目标只是中产,国外的码农比国内确实要混的稍微好一点。 工作压力不算最大的,钱相对也是比较多的,工作时间宽裕,加班也不是最多的。

很多比码农工作辛苦的职业并没有码农的福利。 而且大部分身边码农都很低调,跟金融行业相比大家对钱看的没有那么重,所以也并不需要向下寻找优越感。

天朝

经济下行

当今国内经济下行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和经济体系还是比中国好一些的。

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形:当权者也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也想做出改变。 但这种情况下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当权者死掉。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外界看来,表现的症状就是加倍折腾,无论往那条路折腾,结局都是灭亡。

盲目的集体主义

我们都是人,不是什么宏大叙事里的“人民”。所以,先当好一个人,再考虑要不要当中国人。 世上本不存在虚无的“集体”,而只存在真实的每一个值得被尊重、不应该被牺牲的“个体”。

一个人如果自己温饱都没有解决,有什么资格去为集体“牺牲”; 反过来,那些从“集体”得到最大好处的人都不去为“集体”牺牲奉献,凭什么要这些尚在温饱线挣扎的人去维护和发展“集体”。 作为一名合格的韭菜,我必须要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生命期限、能力范围有自知之明。

很多人成长于过去的 30 年,他们对于更早以前的 30 年没有认识,他们以为未来的 30 年即使比不上刚过去的 30 年,应该也不会差多少。 殊不知,强国以后 30 年,好的模式是日本模式,坏的模式是南非或拉美。

宏大

独裁国家喜欢用宏大建筑来忽悠老百姓,民主国家的建筑都是老破小。 你看克里姆林宫,又高又大,你看人民大会堂。 这类宏大建筑能忽悠老百姓的自豪感,其实这些被忽悠的傻叉不想想自己进都进不去。

苏联访问团参观美国福特汽车厂,问陪同的美国官员,这个厂子是谁的? 美国官员回答,这个厂子是属于亨利福特先生的。 苏联人不屑的回应,这么大的工厂,居然属于一个资本家个人的。 苏联人又指着厂区的停车场问,这些小轿车是谁的?美国官员回答,是工厂工作的工人们的。

第二年美国访问团回访苏联伏尔加汽车厂,问陪同 的苏联官员,这个厂子是谁的? 苏联官员骄傲的回 答道,这个厂子是属于全体苏联人民的。 美国人又着厂区停车场问,这些小轿车是谁的?苏联官员回答,是厂长政委和书记们的。

株连

株连九族是中国的传统顽疾,不要说封建王朝,1949年后各种野蛮疯狂的政治运动,殃及伤害了多少无辜之人,黑五类是一个时代的标签。

今天依然如此,即使是党内官员,只要受到查处,家人必然受辱,这种连坐制是封建遗毒的传承,与文明法制相去甚远,很多人虽然披着21世纪的外衣,骨子里还是丛林中的野兽。

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到现在还要经常讨论市场经济的好坏问题,民营企业的地位问题,政企是不是应该分开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说。

个人崇拜

文化大革命持续了10年才结束,不是因为恰好计划搞10年,而是因为毛泽东去世了。如果毛不去世,文革会继续。某人还想干10年,只要他还在台上,那些开倒车的政策就不会改变。

独裁者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反对。谁敢有异议,就是对其不忠诚;谁提出问题,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独裁者在下台之前是个完人。

核酸检测

如果卖伞的拥有下雨的权力,那么可能天永远也不会晴了= =|||

围绕权力

随着年纪增长,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不会那么非黑即白。

读高中时,同年级一个同学是市长的儿子,直接保送了人民大学。 以前还很愤愤不平。而现在觉得这很正常,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哪有绝对的公平, 这不符合人性。

资源都是围绕权力分配的。只要,不把寒门子弟的路堵死就行了。

房价

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结合,是地方“经营城市”的成功模式。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是科技和高端制造业。

如房价高到北大清华毕业后要工作100年才能买套小三居,科研的动力在哪里?

任何一个男孩子,小时候的梦想绝不是买一套房。

隐私1

如果你的车是电动汽车,你的实时位置可能正在传送给政府。 中国政府规定,所有电动车的数据要实时发送给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电动车补贴计划中的欺诈行为,保证获得补贴的电动车有正常行驶。

隐私2

说到底,你如果认为自己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所以不用在意个人隐私,就跟以下行为是一样的性质: 因为自己没什么可说的,所以不在意言论自由; 因为自己不喜欢阅读,所以不在意出版自由; 因为自己不信上帝,所以不在意宗教信仰自由; 因为自己懒得动、不喜人群、有广场恐惧,所以不在乎和平集会自由。

各种各样的自由和权利,也许今天对你来说毫无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明天也不会毫无意义; 对你毫无意义,也许对你的邻居意义重大,对那些我通过电话追踪的反抗者们意义重大,他们正在地球另一边大声疾呼,想要争取到哪怕一点点上述的自由; 反观我自己的祖国,却正在逐渐废除和拆解这些自由。

  • 爱德华-斯诺登自传–永久记录

GFW与稳定

“禁止访问外界互联网”这种行为从道义从人性从法律从自然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从哪个方面讲都是非法的愚昧的, 实际上还是为了那1%人的利益禁锢了99%人的利益,很简单一句话“你只是反抗不了,并不代表它们做的是对的”。

“稳定”代表它们的利益,“稳定”已经跟它们绑定在一起,一不“稳定”它们就睡不着。

所以不管什么员,都需要用制度来补足每个人欲望的短板。 公开、透明、平等,三位一体。 有更多的人可以去做正确的事,同时让犯错的代价高昂,且对被处罚者一视同仁。

印象中早就有作者写道: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同理,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制度,但不妨碍改变对制度的看法。 在我看来,程序语言无非也是传达信息的工具,只不过一边是人,一边是机器。 目的是信息的传递,越好的工具,越能善用,所传播的内容就更准确、更有效率。

人治与法治

关于疫情的处理这个点。我觉得没必要如此简单化地来看世界:西方政府犯错都是因为蠢或者傲慢,而中国做得好是因为政府聪明和人民谦虚勤劳。

首先,美国政府不具备中国政府那样的强制执行力——在短时间内为了某种集体利益强制牺牲个体权利(如出行自由、甚至言论自由)。政府想做点什么都会遭到来自老百姓的反抗,所以想抄中国的那套做法也抄不了。这是由这个体系的底层设定决定的:因为老百姓才是主人,政府只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代理机构(相当于老百姓是公司股东,政府是职业经理人 CEO )。

其次,“速战速决”还是“慢战慢决”,这并没有标准的答案。“速战速决”的前提是许多事情要打破既有法律框架——绝对限制公民自由、做好短时间内牺牲一部分医护群体性命的准备、短时间内也可能要强制牺牲一部分私营企业的利益。 但是这些都会动摇到法律基础,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以后什么时候可以动用这种力量,没人说得清楚,可能会埋下很大的隐患。 就好比开发地铁,有一个钉子户,“速战速决”的做法是直接强拆了它,但是埋下的隐患就是以后政府有可能随时随地以“维护集体利益”的名义进行“强拆”。

而“慢战慢决”的做法(也是目前许多国内比较先进的城市如杭州深圳上海广州的做法)就是:谈判、改设计、甚至缓建。结果来看,未必比“速战速决”差,虽然慢了一点,但是公民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尊重。

最后,美国政府确实在疫情的处理上有很多错误,但是疫情这个事情所有国家都没有太多经验,所以犯错也是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的。而太平洋另一侧,“司法独立”、“保护劳工合法权益”、“消除年龄、性别歧视”这些事情完全不是新鲜事儿,政府却一直在犯错(也可能是拒不改正)。你说大家有没有义务理解和宽容?更何况,美国政府犯错的时候,每天美国国内媒体骂得比谁都凶;再看看另一侧,你我敢骂吗?

我觉得在疫情这件事情上,中国确实做得很棒。我姐也是从上海派去武汉支援的医生之一,我目睹了武汉的变化,很是感动。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全世界媒体都高度赞扬了中国的抗疫,这也确实是中国这个体制才能做到的事情,是中国的制度优越性。 但是这种优越性只有在“大饥荒”、“疫情”、“洪水”这样的时候才有所体现,可是这种情形 100 年内可以碰到几次?而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体系却可能是 bug 重重。

所以最终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对于我这样的草民、底层家庭而言,在两害取其轻的选择中,我自己的选择是——可以日常大部分时候更保护我个体利益的,而非只有少数时候才有优势的那个体系。

道德与规则

胡适先生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领导

国外的学者做了领导,科研产量一般都会急剧下降。中国的学者正好相反:一旦做了领导,科研产量马上急剧提高。真是不佩服不行。 ​​​所以大家都争做领导,而不是争做学问。钱学森之问的真正答案。

暴力垄断

说的部分有道理,你应该是一个政治敏感的人,当初那些让你厌恶的东西能够驱动着你离开,你回来后一样会后悔的。

当初能让你离开的那些原因是真的,那些你厌恶的东西也是真的,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说句老实话我个人对国内的环境持悲观态度,之前只是让你提前体会了一下什么叫做“暴力垄断”这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恶化,随着 GOV 受到越来越多的“个人主权”的威胁,当这个巨大的体制无法再继续以提供保护的理由“勒索”每一个人的时候,为保住某些“上层精英”集团岁月静好,他本来的面目将会越来越频繁的让你看到。

现在我们在一个拐角口,一个 GOV 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网络和微运算威胁到民族政府的“暴力垄断”的时候,这是一个即将变革的时候,而为了阻止这个变革,GOV 会倾尽一切努力。